“北大天才”许晨阳,弃美回国6年后再次返美,留下3句话令人深思|全球速看
2012年“北大天才”许晨阳从美学城归来,投身中国学界,满载赞誉。
2018年在北大任教六年后,毅然出走,国内骂声一片。
许晨阳
【资料图】
从“北大天才”到“毁誉参半”,是什么原因让许晨阳放弃自己的祖国和母校,放弃国内的一切选择继续留美深造?
金钱?名誉?地位?这些都不是许晨阳离开的理由,他留下的三句话揭示了赴美的真正原因,也在中国学界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
少年意气崭露头角
许晨阳于1981年在重庆出生,在他三岁的时候,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便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
父母的知识和眼界,便是孩子成长的大部分基石。在这样一个书香浸染环境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不对知识感兴趣呢?
许晨阳
少年的成才旅程,由此便开始了。
许晨阳的初高中都是在成都树德中学度过的,在校期间,他就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数学天赋,和老师讨论问题时,有时提出的问题都会让老师手足无措。
对于同时期同阶段的孩子,许晨阳更是难逢敌手,因为在其他同学还在苦心研究关键题型思路的时候,他已经对拓展创新类的题型信手拈来。
数学在有些人眼中是考试,对许晨阳而言则是趣味。
许晨阳
因为离校远,许晨阳常常需要坐很长时间的公交车才能到学校。为了孩子读书,父母带徐晨阳搬家到了更近的地方,可奇怪的是,搬家之后许晨阳上学迟到的次数反倒是越来越多。
当他每次急匆匆的赶往学校时,早自习已开始,这时踏进学校大门的许晨阳得到的只有纪律老师的责难。
但他从不悔改,因为他觉得迟到并不是会耽误他一生的大事,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观点。
许晨阳
在许多人的眼中,那时的许晨阳是个叛逆少年,经常会做出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喝酒、抽烟、打架甚至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虽然多年后回想起来许晨阳会觉得自己幼稚可笑。但是当时的叛逆是真的,桀骜不驯也是真的。
那么,这样一个不受世俗约束的少年,是如何走入正轨进入北大读书的呢?
一切还要从1998许晨阳入选四川省代表队,参加冬令营决赛开始说起。
八方天才云集,许晨阳收起了往日的懈怠,惊人的数学天赋逐渐崭露头角,勤学勤思、天资聪颖的他,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荣获金牌,顺利入选国家数学集训队,自此许晨阳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许晨阳
北大注意到了这位数学天才,于是招揽到了自己麾下。在高考前许晨阳被保送到了北大数学系,自此开始了在北大五年的求学之路,势不可挡的少年终于在最为合适的沃土绽放了灿烂无比的光芒!
1999年许晨阳进入“最高学府”北大,成为“天之骄子”的他并未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而是挑灯夜读彻夜学习,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不可自拔。
没有课的闲暇时间,别的同学选择大多都选择换个环境享受自己的大学生生活,许晨阳则是每天保持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数学成为了他大学生活的全部。
许晨阳
在这样的努力下,别人需要用四年时间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他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
这时的他是北大数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直以来被周围人公认为天才,他也并未迷失在这个称号里。
2008年,为了以后的科研有更牢固的基础,许晨阳选择去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许晨阳
有着“全宇宙数学中心”之称的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为之驻足。其中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数学大师冯·诺依曼、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这些大佬都曾在普林斯顿从事过研究。
读博期间,在导师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之下,许晨阳不断拓宽自己对于代数几何认知的边界,寻求打破现有数学框架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向代数几何的根本性问题发起疑问并进行深度研究。
许晨阳
获得博士学位后,许晨阳又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的深造,毕业之后留在美国犹他大学工作了一年。
读书求学之路已经登峰造极,许晨阳接下来要选择的是往哪个人生岔路口走,是留美深造?还是回国报效?
许晨阳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在这样一个人生岔路口,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问题,还有数学学科的研究和未来。
这时,许晨阳北大的导师田刚院士来电“晨阳,该回来了吧,我在等你。”
田刚院士
此番话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回想起北大求学过往。
在未名湖畔,为未解的数学难题徘徊思考;于教室中和同学交锋讨论;同导师一起彻夜研究,这都是他成长的经历,而北大也承载了他一路向上的痕迹。
秉持着为北大数学界乃至中国学界带来科研成果,为祖国的下一代数学家崛起而努力的念头,许晨阳放弃了美国多所大学抛来的橄榄枝。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回国之路。
许晨阳
因为这一决定,太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那句“我本周已从犹他大学辞职,并将全职回国。”
此时中国数学的发展尚未成熟,正是需要像许晨阳这样的年轻力量。2011年,中组部启动了“青年千人计划”,许晨阳顺势而为,为中国学界添砖加瓦。
许晨阳是最早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青年学者,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带动了无数青年学者从海外回归,投入祖国科研界的怀抱。
许晨阳
而他本人总是会以亲身去鼓励那些仍在海外,犹豫是否要回国的青年学者“回到祖国,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研究,很多时候还能做出更好的更有创造性的成果。而这种在自己的祖国做出优秀工作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感觉都不能取代的。”
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在海外求学多年以后,还是会回来拥抱自己的祖国。
许晨阳
2012年归来之后,许晨阳在北大数学系担任了教授一职,他的生活被数学填满,也用实际行动无时无刻证明着自己对数学的热爱的真心。
阔别多年回归北大,与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一样,许晨阳仍旧是三点一点,每天的生活除了数学别无二选。
许晨阳
当大家对他单调的生活提出疑问时,许晨阳是这样说的“数学是一种自由的艺术,沉浸在数学里面的时候,内心上很自由,没有什么人可以限制你,也没有等级之分,完全在一种自由的精神王国里。”
在职期间,许晨阳先后发表了30篇论文,有24篇是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其中六篇还发表在四大国际数学期刊上。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这可是能力显著。
可这仅仅只是许晨阳学术层面的成果。
2013年 求是基金会授予他杰出亲年科学家奖;
许晨阳
同年,国家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授予他中国青年科技奖
2016年,国际物理中心、印度科技部和国际教学联盟授予他拉马努纪念奖
2017年······
奖项含金量之高,可见其研究之深。
专注于个人研究的同时,许晨阳也不忘为年轻一辈培养人才,传承数学界的薪火。
他深谙“致天下之治在人才”的道理,站上了三尺讲堂,和众多前辈一样,用粉笔黑板作为“火炬”,去点燃莘莘学子心中的数学之火。每当有许晨阳教授的课,课下总是座无虚席,就连走廊都满是学生。许晨阳不仅为学生拓宽了知识边界,打开了学习视野。
许晨阳
在他的指导下,已有多位本科生在国际大学攻读代数几何、数论等方向的博士学位。
与此同时,许晨阳还加入了导师田刚的研究中心,成为研究中心的教授,招揽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组建起了一支颇具规模的代数几何青年队伍。这些代数几何的年轻学者,对于北大数学界,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许晨阳在回国之初就给自己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为北大培养一大批热爱数学的优秀人才,二是推进中国代数几何的研究进程,
许晨阳
这两点许晨阳都做到了,他从未食言。
从一颗数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到点亮无数新星;从少年天才到名震数学界。
是什么,让许晨阳放在国内的一切,任教六年后返回美国,在美国麻省理工担任终身教授?
三句话,重返美国
2018年,当大众通过媒体得知许晨阳要再次返美做研究的时候,铺天盖地的谩骂浪潮对准了许晨阳,“白眼狼”、“忘恩负义”······这一切的话语,似是要把他淹没。
许晨阳
然而,在面对国内众多声音,许晨阳并不在意,只是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愿意留在祖国继续完成数学理想。他最终还是踏上了去大洋彼岸的飞机。
许晨阳并非是数典忘祖,只是年轻学者对于数学的热爱被国内数学界消磨,他想要踏踏实实的研究自己的数学,在利益权衡之下,他认为美国的大环境更能让自己在数学这条路上走下去,且走的更远。
这种年轻学者出走国内的现象并非只有许晨阳这样一个个例。
许晨阳
鲜有人知,在北大,与许晨阳同时期被称为天才的还有其他三人。他们四位并称北大数学系的“黄金一代”,他们是恽之玮、张伟、朱歆文。
许晨阳大他们一届,是他们三人的学长。
与许晨阳的选择不同,这三位天才数学家在国外获博士学位后无一例外的留在了美国,在2018年许晨阳再度赴美后,这四位数学界的天之骄子,不约而同的在美国聚齐了。
许晨阳
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中国的天才们选择留美发展,而许晨阳出走前的三句话,是否是当下人才流失的关键原因?
原因其一是学风浮躁。
做学术要有一种甘愿坐“冷板凳”的觉悟,可是目前很多学者却做不到这点,这对学术研究是很不利的。
其二则是丑陋的学术造假现象。
类似学术论文抄袭、研究成果造假之类的事,如果不加以控制,整个学术环境氛围只会越来越堕落,人才流失是必然的。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对年轻人激励不够。
国内的科研环境,论资排辈的情况比比皆是,对年轻的人才非常不友好。
这些问题不仅对学术界的天才造成了影响,也是国内学术界内每一个人需要反思的关键。
翟天临
2019年翟天临学术造假的事情历历在目,自此论文的查重率年年降低。是否自这一知名人物学术造假的事件之后,学术界再再无丑闻?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2020年天津大学退学研究生用“教科书级别”的举报材料,将其导师张裕卿和其女儿张丝萌学术造假的事件公之于众,让他们被钉在耻辱柱上。
除此之外这类事件屡见不鲜,连人们都觉得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可见学术圈的乱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些真正的研究者还是会寒心。
图片源自网络
追名逐利的人辉煌镀金,埋头苦读的学者问人问津。求名求利比比皆是,潜心著书被盗追问无门。
这三句话是许晨阳为国内学界敲响的警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是否只是国内学界的冰山一角,藏在冰山下的却有更大的问题。
如今国家一直提倡科教兴国人才战略,人才之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发展人源。
一个许晨阳是国家的损失,那么更多的“许晨阳”都不愿意留在国内,国家、学术界又拿什么留住培养的人才?
仅凭着民族认同感吗?
许晨阳
不可否认,建国之初的那些先辈凭着民族认同感跨越数万里不辞辛苦为建设祖国,如今的天之骄子怀着一腔热血放弃国外一切为繁荣祖国。可是民族认同感不应该成为他们研究路上的一把枷锁,也不应成为大众道德绑架的初衷基石。
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土地愿意承受人才流失,那么,为了留住这些人,为了建设更强大的祖国,国内的学界是否要进行反思,进行改变呢?
2023-03-05 20:56:05
2023-03-05 17:51:37
2023-03-05 14:52:09
2023-03-05 13:56:49
2023-03-05 11:00:32
2023-03-05 08:39:44
2023-03-04 22:57:40
2023-03-04 15:36:04
2023-03-04 13:28:38
2023-03-04 11:42:51
2023-03-02 16:05:04
2023-03-02 15:34:27
2023-03-02 11:16:34
2023-03-02 06:40:31
资讯